【新手跑步,該如何開始?】
跑步是非常容易入門的運動;只要一雙跑鞋、和一顆願意走出家門的心,就可以開始跑步。但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,能讓新手之路更順利。提供五點給新手們參考。
一、「適合的跑鞋」
跑步時身體會承受3至6倍的體重,跑鞋的挑選是一門不小的學問。以下的提示幫助你在跑鞋的挑選上更到位。
1. 挑選的時間:早晨起床時是一天之中腳最小的時候,之後會因為體循環逐漸變大。建議在下午四點之後再挑選跑鞋較為適宜。
2. 楦優先於尺寸:楦頭指的是跑鞋前掌的部位, 依腳型分為寬楦、窄炫、與一般楦,部分品牌細分更多楦型。必須了解自己腳形適合的楦頭,亦可向店員諮詢。楦頭確定後再決定尺寸,避免鞋子不合腳。
3. 功能:挑選專門跑步的鞋子,不要用籃球鞋、網球鞋等,它們的設計並非針對跑步。
4. 避免過大的前後掌落差(Heel-Toe Drop):前後掌落差(Heel-Toe Drop)是鞋子前掌與後掌的厚度差。一般認為前後落差大的跑鞋能提供較好的避震保護性,初學者應該穿這樣的鞋子避免受傷。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,避震性再好提供的保護性也有限。反而容易因為依賴跑鞋避震能力而養成不好的落地習慣,造成跑姿不佳。過厚的鞋底也會降低腳掌與腳踝的靈活性,反而更容易受傷。 建議挑選前後落差在8公釐以內的鞋子為宜。若一時不習慣落差太少的鞋子,可以逐步降低。
二、「熱身、收操不能少」
熱身與收操對避免受傷、提高表現非常重要,專業運動員的熱身與收至會長達一小時以上。熱身適合以動態的方式,活動關節增加活動範圍,由踝、膝、髖、腰、肩、手腕依序進行。髖與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兩個關節,須額外特別注意。在關節活動後,接著逐漸增加熱身強度至身體稍微出汗,準備進行活動。尤其在寒冷的天氣更需要注意熱身,避免運動傷害。練跑結束後需要進行靜態、全身性的伸展,每個伸展動作最少維持30秒以上。對身體恢復與傷害預防有很好的效果。
三、「無負擔輕鬆跑」
剛開始跑步可能因為沒有運動習慣或是速度控制不對,一下就上氣不接下氣。剛開始跑步應該以很輕鬆能維持聊天的速度,逐步建立基礎有氧能力。跑跑走走也是非常好的方式,讓身體慢慢習慣不要有太大負擔,不要急著跑很快或跑很遠。由每週2至3次的20或30分鐘的練習開始,慢慢體會與學習作為一位跑者的樂趣。
四、「提高步頻」
步頻(stride)是指一段時間內雙腳合計的落地次數,一般以一分鐘為單位(spm:stride per minut每分鐘步頻)。低步頻會讓跑步更接近連續的跳耀,增加每一步的垂直下落幅度,增加身體壓力。一般公認標準是180spm,新手步頻多落於160spm左右。練跑時要調整,並建議進行高步頻的原地跑練習。注意提高步頻不等於加快速度,提高步頻的同時降低步幅(每一步的距離),就可以維持同樣的速度。
五、「頻率 → 時間 → 強度」
規律練跑一段時間後,想要更進一步時應該要把握這個原則:「優先增加練跑頻率;其次拉長單次練跑時間;最後才提高練跑的強度(速度)。」讓身體能逐步適應練跑所帶來的壓力,降低受傷的機會。勿求進步快速,穩穩地不斷進步,才能悠然的享受跑步帶來的樂趣!
#CoachWenYen #running #runner #BecomeARunner